一、简答题1. 按照基准统一原则选用精基准有何优点?
采用基准统一原则选用精基准能用同一组基准加工大多数表面,有利于保证各表面的相互位置要求,避免基准转换带来的误差,提高加工精度,而且可以简化夹具的设计和制造,降低成本。
2. 什么叫定位?
在机床上加工工件时,为了在工件的某一部位加工出符合工艺规程要求的表面,加工前需要使工件在机床上占有正确的位置称为定位。
3. 什么是过定位?以过定位方式进行定位将出现什么不良后果?
重复限制工件自由度的情况称为过定位。当工件以过定位方式进行定位时,由于工件与定位元件都存在误差,无法使工件的定位表面同时与两个进行重复定位的定位元件相接触。如将工件强行夹紧,工件与定位元件将产生变形,甚至损坏。
4. 确定夹紧力方向应遵循哪些原则?
①夹紧力的方向应垂直于主要定位基准面。②夹紧力的方向应尽可能和切削力、工件重力同向。③夹紧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使工件变形最小。
5. 什么叫不完全定位?
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并不需要完全定位,这种没有全部限制工件六个自由度的定位,称为不完全定位。
6. 什么叫欠定位?
工件定位的实际支承点数目少于理论上应予限制的自由度数,不能满足加工要求,称为欠定位。
7. 组合夹具有哪些特点?
①灵活多变,为生产迅速提供夹具,缩短生产准备周期。②保证加工质量,提高生产效率。③节约人力、物力和财力。④减少夹具存放面积,改善管理工作。
8. 简述数控机床的工作过程。
工作过程为:①编制加工程序,②加工程序的输入,③预调刀具和夹具,④数控装置对程序进行译码和运算处理,⑤加工过程的在线检测。
9. 简述数控机床的组成。
数控机床由程序载体、人机交互装置、数控装置、伺服系统和机床主体组成。
10. 简述数控机床的特点。
特点如下:①适应范围广,②生产准备周期短和工序高度集中,③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高,④能完成复杂型面的加工,⑤有利于生产管理的现代化。
11. 按工艺用途分,数控机床有哪几类?
数控机床按工艺用途分为:切削类,成形类,电加工类,测量、绘图类。
12. 简述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。
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为:高速度与高精度化,高柔性,复合化,多功能化,智能化和造型宜人化。
13. 简述数控机床坐标系的命名原则。
命名原则为:①刀具相对于静止工件而运动的原则,②标准笛卡儿直角坐标系,符合右手法则,③旋转坐标方向由右手螺旋法则确定,④增大工件和刀具之间距离的方向为坐标轴运动的正方向。
14. 简述数控加工程序的检验方法。
检验方法包括:①以笔带刀,以坐标纸代替工件进行空运行画图来检验程序。②图形模拟,显示进给轨迹或模拟切削过程来检验程序。③首件试切,检验程序和加工精度是否符合要求。
15. 简述圆弧半径左、右补偿的判别方法。
左刀补是指沿着刀具运动方向向前看(假设工件不动),刀具位于零件左侧的刀具半径补偿。右刀补是指沿着刀具运动方向向前看(假设工件不动),刀具位于零件右侧的刀具半径补偿。
16. 简述数控编程的主要内容。
主要内容包括:分析零件图样、工艺处理、数学处理、编写程序、制作控制介质及程序检验。
17. 简述圆弧顺、逆方向的判别方法。
沿着不在圆弧平面内的坐标轴由正方向向负方向看去,顺时针方向为G02;逆时针方向为G03。
二、应用题1. 下图所示为车轴端面示意图,请标出①主运动方向、进给运动方向、背吃刀量;②过渡表面、待加工表面和已加工表面;③主偏角、副偏角、前角和后角的位置。
2. 有一小轴,毛坯为热轧棒料,大量生产的工艺路线为:粗车—半精车—淬火—粗磨—精磨,外圆设计尺寸为

,已知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和经济精度,试确定各工序尺寸及其极限偏差、毛坯尺寸及粗车余量,并填入下表(余量为双边余量):
(单位:mm) |
工序名称 | 工序余量 | 经济精度 | 工序尺寸及其极限偏差 |
毛坯尺寸 | 4(总余量) | ±1 | |
粗车 | | 0.21(IT12) | |
半精车 | 1.1 | 0.084(IT10) | |
粗磨 | 0.4 | 0.033(IT8) | |
精磨 | 0.1 | 0.013(IT6) | |
3. 某主轴箱体主轴孔的设计要求为

,Ra0.8μm。其加工工艺路线为:毛坯—粗镗—半精镗—精镗—浮动镗。已知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和经济精度,试确定各工序尺寸及其极限偏差、毛坯尺寸及粗车余量,并填入下表(余量为双边余量):
(单位:mm) |
工序名称 | 工序余量 | 经济精度 | 工序尺寸及其极限偏差 |
毛坯尺寸 | 8(总余量) | ±1.2 | |
粗镗 | | 0.54(IT13) | |
半精镗 | 2.4 | 0.14(IT0) | |
精镗 | 0.5 | 0.054(IT8) | |
浮动镗 | 0.1 | 0.035(IT7) | |
4. 试判别下图中各尺寸链中哪些是增环?哪些是减环?
解:图a:增环为A1A3A5,减环为A2A4;图b:增环为B2B4B6,减环为B1B3B5;图c:增环为G1C2C4C7C9C10C11,减环为C3C5C6C8。
5. 如图a所示轴套零件图,当内孔、各外圆及端面均已按图加工完毕,图b为钻孔时的三种定位方案的加工简图,钻孔时为保证设计尺寸12±0.1mm,试计算三种定位方案的工序尺寸及上、下极限偏差。
a)零件简图 b)钻孔的三种定位方案
解:方案一:因工序尺寸A
1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尺寸(12±0.1)mm为同一基准,故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,设计尺寸直接获得而无需计算。因此A
1=(12±0.1)mm。
方案二:由定位方案可知,设计尺寸(12±0.1)mm是间接获得的,故为封闭环。其工艺尺寸链见下图a。
(1)极值法竖式计算
(2)用公式计算

方案三:设计尺寸(12±0.1)mm是间接保证的,故应是封闭环,其工艺尺寸链见图b。用公式计算

用极值法竖式计算可以得出相同结论。
极值法竖式计算
6. 下图所示零件已在车床上加工完外圆、内孔及各端面,现需在铣床上铣出右端台阶,求试切和调整刀具时的测量尺寸H、A及其上、下极限偏差。
解:由于设计尺寸(26±0.26)mm和

难以直接测量,试切和调整刀具时只好依靠正确掌握尺寸A和日来间接保证上述两尺寸。因此,可画出以(26±0.26)mm为封闭环的轴向尺寸链图(下图a)和以

为封闭环的径向尺寸链图(下图b)。
(1)用极值法竖式计算
(2)用公式计算A

同样,亦可用极值法竖式计算和公式计算求出H的尺寸及偏差。用公式计算

用极值法竖式计算